今年七一,公司党总支组织我们赴南京等地游览。去前有同志议论:前年去南湖是党诞生地,去年到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都可以缅怀先烈,抚今追昔,激励斗志,催人奋进,现实意义可谓大矣。而南京,国民党旧政府驻地,以中共党员,于党诞辰纪念日,过组织生活,却去南京,其理何在?我听了笑笑,心想,组织与领导抑或有所寄意吧。
南京我们去了两个地方:拜谒中山陵,游览总统府。
紫金山又名钟山,在南京东郊外,周围约60里,主峰448米。巍巍钟山,山势险峻,莽莽苍苍,蜿蜒如龙。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在焉。多少年来,人们络绎不绝,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拜谒先生陵墓,缅怀先生伟绩,寄托对他的敬仰之情.。
中山陵坐落在钟山东峰小茅山南麓,面积共 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依山而上,间绿地与台阶以成整体,气势宏伟庄严。据导游介绍,若从空中俯瞰,中山陵就像平卧在绿绒毯上的一座巨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窿顶,就像钟的摆锤。钟者,振也,振动以使警醒也。据说,当年孙中山葬事筹备处在征集到的众多的陵墓设计方案中最终选定建筑师吕彦直的设计方案,就缘于其钟形图案布局及其所蕴含的唤醒民众之意。
中山陵从牌坊至祭堂,凡392阶,8个平台,统以苏州花岗石建砌。拾阶而上,翘首以望,见石阶而不见平台,且甚觉其高而且远。台阶都依山势,层层而上,愈上愈陡,越高越险,非有体魄、意志、毅力与向往者不能一气而至。听导游介绍,这也是吕氏设计的妙处所在,盖寓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之箴言也。
是啊,革命与登临何其同哉:经过努力,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再努力,再上到一个新的高度,周而复始,持之不懈,然后才能到达胜利的顶点。舍此,只有半途而废与功亏一篑,岂不落人叹息。
次日上午,我们参观游览了“总统府”。
“总统府”在南京城东。根据导游介绍和资料显示,“总统府”之所在,几经兴替,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立,太祖朱元璋为招降陈友谅之子陈理,始建归德侯府。永乐初年改汉王府。入清,曾为江宁织造、江南总督、两江总督署衙。1853年3月,太平天国都天京,扩建为天王府。11年后,湘军攻陷天京,曾国荃一把火烧了七天七夜,可怜天朝宫阙,化作荒庄野鸽①。同治九年,又于废墟上重建两江总督署。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以此作为临时大总统办公地。继后,蒋介石设总统府。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蒋氏败退台湾,“总统府”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凭吊历史,吸取教训,激励上进之地。
当天下午,在无锡三国城,当其他同志跟随导游听其讲解三国掌故时,我走到曹军码头,爬上曹相坐舰,坐在了孟德公的书房里。望着窗外烟波浩淼的太湖,听风摆芦苇,水击岸柳,颇生“青山依旧,夕阳几度”之感。
我在想:“总统府”,不大不小一块地,600年,不长不短一段时,竟承载了恁多变化不定的事件,行走了如许形色各别的人物。特别是蒋介石时期,一幕幕,在我的脑海里犹如过戏一般: 1927年北伐胜利,进入南京;日寇侵华,1937年迁都重庆;1945年日本投降,还都南京;1949年败走台湾,最终幕谢南京。入而出,出而入,最后又出,几度纷攘。计其在南京也,凡十数年,即在中国大陆也不过二十余年时间,其统治就如过眼云烟。难道蒋公及其群臣在南京的那些年就都没有听近在咫尺的钟山中中山陵巨钟时时都在敲响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钟声吗?
我在想:中国共产党从南湖建党,在井冈山建立工农武装,全党同志团结一心,不懈努力,近30年,星星之火,遂成燎原之势,终于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几经曲折,仍坚持不懈,努力探索,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凡半个多世纪。目前,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又带领全国人民,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继续不懈地努力。
我也在想:企业自投产以来,各次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个层次,这难道不也是公司领导自身及其带领全体员工长期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吗?一段时间来,公司领导带领员工西进北战,眼下又在为上市作努力……
忽然,我笑了,我想我应该已经触摸到组织与领导本次之所以安排南京之行的寄意了。
西北望钟山,耳边宛然飘响中山陵的钟声……
同志 仍需努力!
【文/雄鹰于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