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与人交往中,一直有条社交潜规则:不随便评论。
可惜简单几个字,却总有人做不到。
你身边是否也有这种人,他们经常随便评价,妄下结论。
看到别人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时,他们大胆猜测:
“就他,怎么可能,一定是找关系了”。
看到社会新闻,他们喜欢替法官断案:
“长成这样,一定是她先招惹的对方。”
常听人说,一个人的思维逻辑,透露着他的格局。
而随便评论别人的人,格局最小。他们的内心,藏着狭隘的偏见,和不懂装懂的决断。
随便评价,是一种非常有压迫感的行为。
当你真心想和对方谈论一件事时,一句“至于吗”,能让你瞬间丧失聊天的欲望。
当你跟对方分享自己的喜好,一句轻飘飘的“你竟然喜欢这个”,能让人难过好久。
每个人都有随便评价别人的权利,我们可以质疑,可以反驳,但前提是——
你每句评价都要经过深入思考,而不是本能的指指点点。
未知全貌,妄下评论,常常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作家六神磊磊当年做记者时,曾被老师提醒:
“以后写报道,除非罪大恶极,深恶痛绝的事,否则都不要下笔太狠。
你写起来痛快,但对别人就是一辈子、一条命。现实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当年老师下乡采访碰到一个干部,家里逢喜事摆酒席,结果被人举报了。
这一“新闻”被他撞见,直接给对方冠了个“摆酒干部”的名号,下笔很重,最后当事人被重处。
很多年之后,大家才知道,摆酒与当地风俗有关,举报者也怀有私心,事件颇为复杂。
后来,乡镇干部的人生急转直下,生活十分惨淡萧瑟。
老师对此耿耿于怀,便叮嘱他:写别人,下笔评价别人,都要留有余地。
小小的一句美言,可让人在三冬依旧感觉温暖。
小小的一句恶言,却能伤人于无形,甚至改写一个人的人生。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搜索》中,女主叶蓝秋因为没有在公交车上让座,而被大众网暴。
大家不知道,叶蓝秋刚刚拿到自己癌症诊断书,惊愕与恐惧占据了她的头脑,她根本没心思去想让不让座的事。
但记者放大了这一新闻,引发了全社会对叶蓝秋的人肉搜索和集体讨伐。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她身心俱疲,最终自杀离世。
说三道四的确获得了一时快感,但对被评价的人来说,却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不随便评论,对人对己,都是最大的尊重和善意。
《杀死一只知更鸟》里曾有言:
“你永远不可能真正的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
可真当你走过他的路时,你连路过都觉得难过。
有时候,你所看到的并非事实真相,你了解的不过是浮在浮冰山上的一角。”
世界上永远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公交车上的人指责年轻人没有让座,但当他站起来时,人们才发现他左腿截过肢。
同学聚会上所有人都在劝酒,一个拒不喝酒的人碍于情面酌了小杯,最后醉倒送进医院时,大家才知道他酒精重度过敏。
一位妇女在大太阳下耕作,身边人经过说:“这么热的天气还干,不怕中暑吗”。
他不知道在这个家,妻子负责耕作,丈夫在外打工,如果不努力,孩子今年的学费就没有着落了。
微博上有一段话很火:“你生活在一艘豪华的大船上,船上什么都有。
而我抓着一块浮木努力漂啊漂,海浪拍过来怎么躲也躲不掉,还要随时担心有鲨鱼经过。
你问我为什么不抽空看看海上美丽的风景?这可叫我怎么回答。”
置身事外,谁都可以心平气和。
身处其中,谁还可以淡定从容?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不为外人道的苦楚和无奈。
不随便评价他人,是修养。
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是修行。
人生在世,我们终将会意识到,每个人都不是圣人。
就像博主@姓氏乔 说的那样:
“我也会糊涂,我也会护短,我会被激起小小的功利心,也会与人辩驳我的观点。
我有一千零一个缺点,但没有它们我无法真正鲜活。”
年轻时,我们今天说的话,明天就会觉得傻。
如今早先认为无厘头的观点,上了年纪又觉得很有道理。
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
随便凭直觉去定义一个人,一件事,本身就是不负责任。
生活中,总有人喜欢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生活规则。
喜欢用自己的认知经验,来丈量别人的决定和选择。
但,人是活的,不是词语。
真正高情商的人,耳不闻人之非,目不视人之短,口不言人之过。
不去评价别人,也不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
管好自己,活出自己,即是做人的最高的境界。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希望我们都能做到不说人闲话,不听人闲语,因为——
幸福,是用来感觉的,而不是用来比较的。
生活,是用来经营的,而不是用来计较的。
感情,是用来维系的,而不是用来考验的。
要做到不去在意他人的言语,的确很困难,但嘴巴是别人的,人生是自己的。
愿你多检视自己,少评价他人,用心感受差异,静心沉淀人生。
【文/深海中的淡水鱼】
发表评论